曹智勇:鵝卵石靈魂的召喚者
鵝卵石本身是冷冰冰的,但我是用“熱情”去撫慰它,用“真情”去雕琢它,召喚它;雕琢,琢磨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呼喚它,喚醒它的過程。
——中國鵝卵石雕第一人 曹智勇
第一次見識鵝卵石雕塑,就是在北京宋莊藝術區(qū)黔人曹智勇鵝卵石雕工作室里。曹智勇先生平時言語不多,相當?shù)驼{,但是說起自己的作品來,卻滔滔不絕而渾然不知。我知道,這是每一個熱愛藝術人的天性,關于他和鵝卵石雕的故事,我想如果詳盡記下來,那該是一部沒有連載期限的長篇小說吧。
工作中的曹智勇先生
癡
在對鵝卵石雕的藝術上,曹智勇素有“癡”名。 《說文解字》里說,“癡”乃為執(zhí)著于某一事物而無法自拔,我想曹智勇大抵便是如此。
30年前,曹智勇還是漫步在黔西南者樓河上一個迷茫的15歲下鄉(xiāng)知青,當時的冊亨很小,“一支煙走三圈”。據(jù)曹智勇說,“那時的縣委辦公樓是建在山頭上的,縣委書記或縣長不用開會,一喊全城就聽見。”
然而,就是這個小縣城卻孕育著曹智勇博大的心靈,冊亨縣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淳樸的布依族人民,讓下鄉(xiāng)知青曹智勇對這塊記載著他青春足跡的土地充滿了眷戀。
中國鵝卵石雕第一人曹智勇
曹智勇說,對于藝術,起初,他只是把它作為一個謀生的手段,但是,當他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好的載體—鵝卵石之后,他知道自己將來的奮斗方向了。他說,自己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在做一件事,就是喚醒鵝卵石的靈魂,讓鵝卵石在他的手中鮮活起來。
有這樣的想法,實際上是緣于一個偶然的“意外”,曹智勇在者樓河行走的途中,不經(jīng)意間被足下的鵝卵石絆倒了一跤,卻因此癡迷半生,F(xiàn)在回想起來,曹智勇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沒有這次“意外”,就不會有現(xiàn)在鵝卵石雕藝術的拓荒者。
曹智勇新作:《遺目忘川》275x70x76cm
曹智勇與鵝卵石結緣之后,隨即置辦工具、構思繪稿,幾日間即興與探索性的完成了一件鵝卵石雕處女作。之后他又接著做了數(shù)件鵝卵石雕小品,作品雖然出來了,但是鵝卵石雕畢竟是一種新生事物,心里難免有些忐忑,隨后便借出差之機將作品稍帶到省城貴陽,向省群藝館及省美協(xié)的同行老師討教學習,征詢意見,尋求答案。所詢之處和所詢之人都給予了鵝卵石雕這種藝術形式較高的評價和首肯,一致認為:有意思!挺好!值得做!
大家的激勵轉換成了原動力和自信,曹智勇說,之初的鵝卵石雕只是探索性的來做做而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做越投入,慢慢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融入其中不可自拔了。
琢
鵝卵石本身是冷冰冰的,但我是用“熱情”去“撫慰”它,用“真情”去“雕琢”它,“召喚”它;雕琢,琢磨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呼喚它,喚醒它的過程。讓它從原來冷冰冰的石頭變成擁有藝術生命,擁有靈魂的活體而不再冰冷! 曹智勇如是說。
石不琢,不成器。自從和鵝卵石奇遇后,曹智勇便開啟了鵝卵石的雕塑之路。但是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并非那么一帆風順,曾經(jīng)有兩次曹智勇非常痛苦,幾乎要放棄了!因為他覺得做不出東西,在藝術上找不到自我,非常困惑。他一直在作思想斗爭,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自我。
曹智勇新作:大型鵝卵石雕《遐想》160x170x190cm
曹智勇稱自己就是一個匠人,一個舞錘弄刀但是要傾注情感的匠人。鵝卵石的硬度非常大,在它成為一件精致的藝術品之前,需要付出多大的思想和體力上的勞動,而且曹智勇有很多大型的鵝卵石雕塑,尤其是在戶外烈日下工作時,可以想見他的難度。但是曹智勇口中從來沒有覺得那是難事,他非常享受他的雕琢之工。
鵝卵石需要雕琢,同樣也需要“惜刀如金”,為了雕塑藝術,1984年曹智勇到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雕塑,難得的求學機會讓他潛心苦學,虛心求教,回來后的他運刀更覺游刃有余,他經(jīng)常到河邊撿來鵝卵石,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根據(jù)石材的顏色、形狀練習雕刻,也許是經(jīng)常繪畫有了扎實的功底,曹智勇所雕刻的鵝卵石沒有規(guī)矩限制,無拘無束,任意發(fā)揮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使他如魚得水,并為他日后的鵝卵石雕創(chuàng)作以及作品風格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曹智勇作品:大型鵝卵石雕《者樓河》
搞藝術創(chuàng)作,尤其是搞雕塑搞創(chuàng)作是需要經(jīng)濟支撐的。為了堅持藝術之路,曹智勇也一直咬緊牙關堅持著。他還為此開過啤酒屋、裝飾公司、開采過礦山、搞過餐飲服務等等,所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藝術之路暢通。
真
曹智勇的作品質樸,本真,擺脫了符號化的創(chuàng)新,是從地域文化里生長出來的感覺。這是《雕塑》雜志主編宋偉光先生對曹智勇作品的評價。
鵝卵石生活在江河里,一年四季被大水沖刷,還有砂石的打磨,他的皮膚紋理充滿了滄桑,好像一個無言的長者,淡然的看著世間的潮漲潮落。曹智勇的每一件作品,乍一看是丑的,都是滄桑的面龐,突兀、歪斜、厚實的大嘴,弓起的鼻梁、上揚的大頭鼻、凹陷的鼻孔,凸起的眼珠……這似乎成為了曹智勇的一個符號。
曹智勇作品《刺梨花》
曹智勇說,在創(chuàng)作期間,也有人對他說你能不能做點美的?曹智勇曾嘗試著把鵝卵石做成美的,做著做著就順著感覺走了。不過給別人的感覺可能是又做丑了,但是我覺得需要的東西就是順著感覺出現(xiàn)的東西才對。因此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就是這樣一件有著深刻內涵的有精神指向的作品,遠遠超越了形式上的美。
當代科學的發(fā)達,生物工程的先進,很多電子手段都能創(chuàng)作出很多流水線的東西。但是,當代藝術追求的是簡潔明了,過于細膩的科學化的生存狀態(tài)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因此,曹智勇的作品就是這樣一種帶有原始情結,原生態(tài),返璞歸真的審美取向。
曹智勇作品
也正是這種自然、樸實、生動、和諧之美和滄桑之美,使得他的作品頻頻登上國際舞臺,也深受國內雕塑界大咖的青睞,早在80年代,曹智勇先生的作品《布依老人》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7年貴州省電視臺即播出專題片《曹智勇與鵝卵石雕》。目前,曹智勇的作品已經(jīng)在美國、法國、意大利、埃及等歐洲國家展示展覽。
米開朗其羅說,雕塑是把奴隸從石頭里解放出來。在我看來,曹智勇先生解放的不是奴隸,而是原本就存在于他心中的屬于鵝卵石雕藝術的天使。 (文/程稀)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