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 人之模范也
師者 人之模范也
在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發(fā)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好老師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時隔一個月,網(wǎng)上爆料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車江鎮(zhèn)友誼小學4名教師在KTV包房內(nèi)吸毒事件,而且其中不乏教齡較長的老師。社會一片嘩然,此次事件的發(fā)生再次把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yè)推向了風口浪尖。
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jīng)引用過一位禪師的話:“我眼本明,因師而瞎”,可見庸師害人不淺。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家家戶戶的中堂里都供奉著“家神”,中間有醒目的大字,“天地國親師位”,旁邊有“至圣先師孔子”,可見“師”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這里說的“師”,是廣義的,泛指在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有著較高成就的人,或者每一個對自身有過影響的人,比如家長、鄰居、同伴、同事等。狹義的“師”,當今指的就是在學校里傳授知識的教師。但不管從廣義或者狹義,“師”針對的都是一個群體,是大家效仿學習的對象,可見“師”的影響面非常之廣。但是如果一個老師行為、觀念等方面本身就有所偏差,那別人就會仿效學習,從而誤導一個群體,乃至整個社會。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師,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行為上不誤導。身教大于言傳。老師在行為方面不過關,在修養(yǎng)方面存在欠缺,對學生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模仿。他們會直接地在不知不覺當中受到老師的影響,因為他們會覺得老師的行為價值是正確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當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晚輩與自己的意見不統(tǒng)一的時候,你問他,他就會說,我們老師都是這樣做的,我們老師都是這么說的。我們暫且不談其中的對錯關系,一聽你就知道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么的重要,甚至會持續(xù)一生。
二是知識觀念不誤導。一個老師如果將錯誤的知識觀念灌輸給學生,那就會害了學生一輩子,這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我舉個例子,我們經(jīng)常用愛迪生的名言來教導學生: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卻始終沒有把愛迪生的原話告訴他們。愛迪生的原話是:“天才等于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但那1%的靈感最重要,甚至比99%的汗水都珍貴。”我們把后面半句話省略掉,意思就全變了。學生得到的只是被歪曲的“真理”。
無獨有偶,我們還會這樣教導學生:父母在,不遠游。但在《論語》里仁篇是這樣教導的:“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還教導學生,凡事三思而后行,但《論語》里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問題從兩方面考慮就行了,該做的馬上去做,just do it,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磨磨唧唧半天就是優(yōu)柔寡斷。
三是努力方向不誤導。大多數(shù)的老師,以為成績就是學生的一切,以分數(shù)論排行、定優(yōu)劣,以考名校作為努力的方向。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除了教材之外的書幾乎不看,其實教材并不是真理,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只會變成一臺考試的機器,現(xiàn)在的學生讀來讀去,讀得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背不能背,讀出來一個“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高級廢物。這與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人”背道而馳的。
作為老師,我們有責任指導學生樹立合適的目標,但最起碼你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其樹立愿意追求的志向,沒有做到這一點,所有關于志向的話題都是誤導。不談志向的問題是更大的誤導,F(xiàn)在呢,學生的方向就是考大學,目標就是找高薪的工作。
實際上,只要是人就會犯錯誤,甚至有些錯誤是違心的,但是我們要盡量把錯誤最小化,免得落下“誤人子弟”的罵名。在此談一些感受,與大家交流。
首先不當“神”一樣的老師,不一定要學生按自己的意圖辦事。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他們提出異議時要與他們交流。其次是博覽群書、進德修業(yè)。學習探索一些除了教材之外的書籍,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不會以偏概全、才不會望文生義、才不會一知半解,才不會不求甚解。也使自己有其他生活情趣,不會除了上班就無所事事,教師中有寫文章的高手,也有繪畫大師,也有書法大家,有情趣的好處是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平衡得了心態(tài),這樣在你的同事同學同道或大富或大貴時,你可以有所寄托,也許你在另外的領域已經(jīng)風生水起。最后,時時提醒自己,身為人師,責任重大。你是別人效仿的對象,你的言行會影響到一個人、一個群體、乃至整個社會。
以上是個人愚見,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先進朋友海涵。(石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