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城區(qū)擴張的空間有限,臨街商鋪的供應量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尤其是成熟地段臨街商鋪,更是稀缺,轉讓費的大幅攀升,讓經營者難以承受,高額轉讓費讓人擔憂。
——題記
高額的商鋪轉讓費
經過記者的調查了解,近兩年來,興義市街心花園的步行街、盤江路、柯沙路、向陽路等中心地段,轉讓費逐年攀升。
步行街:一個50平方米的商鋪,2007年底的租金13萬元,轉讓費4萬元(另加租金),2009年租金16萬元,轉讓費6萬元(另加租金)。
盤江賓館門口正對面天橋下面:某商鋪去年10月份已到期,2007年租金是8萬元1年,去年增加到10萬元1年。由于租金之高,經營者營銷方式不當,造成該商鋪開業(yè)半年后便停業(yè)。
幾天后,該鋪面上便有“轉讓”字樣,原經營者也接到不少欲租鋪者電話。但是,當聽到轉讓最少5萬時,欲租鋪者電話隨后掛斷。就這樣,該商鋪過了三四個月也沒轉讓出去。
向陽路:做服裝生意的劉女士因生意不好,做了半年想把自己的店鋪轉讓出去,她一年的租金是5萬元,轉讓時卻要價8.5萬元(包括租金)。
柯沙坡:一個20平方米的門面,2008年的轉讓費為25000元,今年的轉讓費漲到了5萬元。
商鋪轉讓費的潛規(guī)則
對于轉讓費這個商業(yè)領域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有些人發(fā)現商機,而有些人,則已經深陷其中。
據了解,在向陽路、柯沙路等一帶收益較好的商鋪通常會出現二房東、三房東等等,幾經倒手后的“租金”大大提高,他們賺的就是轉讓費!疤貏e對于一些‘涉世不深’的經營者來說,經營風險更大。而在商鋪轉讓的過程中,唯一受益的就是二房東!币恍┙洜I者如是說。
興義市步行街的一個門面,面積大約60平方米,轉讓費高達15萬,而這一個門面,1年內已轉了3位經營者之手,每位經營者接手后都重新進行裝修。由于門面轉讓的利潤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炒鋪”視為一種快速賺錢的方式,有些甚至根本不經營,接過商鋪就立即轉手,從中賺取轉讓費。
以上這些,對于正常開展商業(yè)經營來說,無疑是殺雞取卵。
據調查,一方面是炒鋪者們對于商鋪轉讓費越來越高的期望值,一次次轉手之后累加的轉讓成本已經讓轉鋪成了一種擊鼓傳花的冒險者游戲——找到下一個接盤者;第二方面,商業(yè)經營者們面對日漸高昂的轉讓費,經營利潤尚不足以填補成本,造成惡性循環(huán),帶來區(qū)域商業(yè)氛圍的低迷。
另一方面,滋生興義商鋪高額商鋪轉讓費的原因還在于:興義市區(qū)乃至整個黔西南州各縣都存在這樣一個怪現象,房租期限以年計算,而廣州、昆明、貴陽和南寧等周邊城市,均是月租。
商鋪轉讓帶來的“隱患”
2月4日早上,記者在興義市盤江路走了一圈,調查下來,多數的店鋪都因轉讓產生過糾紛。
據了解,這些商鋪的房東不認可新的承租條件,或在原承租戶到期時硬逼著收回商鋪,新承租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原承租戶在轉讓商鋪時,抱著賺一把轉讓費就走人的目的,大幅提升轉讓費,也讓商鋪可選擇的商家大大減少,導致房主利益的受損;而一些接受了高額轉讓費的商家,生意做不下去,導致門面空置,不僅自身利益受損,房東也會受到牽連,由此產生糾紛。
在興義稻子巷做服裝生意的吳女士感觸頗深,她去年10月份轉門面過來時,由于鋪面小,轉讓費只花了2萬元,當時和“二房東”簽協(xié)議時,“二房東”稱是本地人,沒得事,房主人跟其關系好,有哪樣事直接聯(lián)系他,便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吳女士想到“二房東”是本地人,沒有通知房主人便和“二房東”簽了協(xié)議,付了轉讓費。之后接著經營。
兩個星期后,房主人來到鋪面,要求增加房租,否則叫她把鋪面還給“二房東”,當吳女士撥打“二房東”的手機時,怎么也聯(lián)系不上,到住所去找,沒有這個人。上了當的吳女士不得已按照房主人的要求行事。
不過,在興義街心花園的許多商鋪,卻出現了房主人對于“二房東”的轉讓限制,規(guī)定承租的商家不能將鋪面再次轉讓,否則視為違約。
采訪后記:轉讓費越轉越高,在加大了經營者負擔的同時,經營者為了轉嫁負擔,必然下次轉讓時提高轉讓費或提高商品價格,以彌補損失。這樣下去,必將成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式的商業(yè)怪圈,最終不僅影響商鋪的形象,也會讓房東陷入被動,勢必造成承租者想租租不起,房東面臨的則是商鋪無人承租的后果。
不難看出,這種行為無形中抬高了物價,既傷害了消費者,也影響商業(yè)的良性運行。